三星堆、金沙文化一脉相承 携手共推古蜀文明申遗
访谈嘉宾: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王方
四川政协报记者:本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具残片,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在造型上极为相似,被网友戏称“撞脸”。多次出土相似文物也更加佐证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在文化渊源上的一脉相承。为何两处遗址都崇尚“金面具”,它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共同表达出怎样的一种习俗?
王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面具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成为纵贯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现了各种材质的面具,其造型、功能也各不相同,在古蜀文化中,面具是古蜀先民宗教祭祀礼仪及精神世界的折射。
金沙遗址目前共出土2件黄金面具和1件金人面像,其中8号遗存出土的金面具是目前中国出土同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金沙遗址的金面具与三星堆出土的4件带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以及最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相比,造型风格极为相像。三星堆有4件金面具被粘贴在青铜人头像上,背面还残留生漆加黏土调和而成的粘合剂。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外表打磨光亮,内壁却较为粗糙,可能不是用于直接佩戴于人脸。考虑到在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矛、玉钺、石虎、木雕神人头像等很多器物上都发现有粘合剂这一现象,可以推测粘合剂已被古蜀王国的先民们广泛使用,专家推测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也是粘贴在木质人头像或青铜人像上的。关于铜人头像,有学者认为是“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形象”,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而中国古代巫师佩戴面具,主持祭祀仪式的记载在文献中早已有之,说明这可能是一种相当久远的习俗。
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金面具。 张艳 摄
黄金雍容华贵,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因其具有耀眼夺目的光泽,又不易损耗、延展性强的特点,从而被制作成种类繁复、富丽华美的器物,显示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艺术、生活情趣与观念信仰。实际上,黄金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是一种通神的工具,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以极其珍贵的黄金面具覆盖于青铜人头像上,不仅显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以此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会祭祀活动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独特的精神世界。与此不同的是,希腊迈锡尼古城遗址、古埃及图坦卡蒙墓以及在中国的辽宁、西藏、青海等地出现的黄金面具,它们基本都覆盖在地位尊贵的亡者面部,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地位与身份。
记者: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都出土了大量象牙,古蜀人象牙祭祀是一种怎样的祭祀文化?
王方: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的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81根完整的象牙,还发现有少量片饼状的象牙器残饰片。在此次新发掘中,又发现了不少象牙和雕刻后的象牙器。而在金沙遗址的祭祀场所里,考古学家们同样发现了许多重要和特殊的现象,其中也以象牙祭祀的方式最引人注目。古蜀人将象牙作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在每一次祭祀活动中使用象牙的数量、方式都有所差别。有时是将一根根完整的象牙极有规律地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时象牙被切成饼状或圆柱状;有时候是只取象牙的尖来祭祀。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某种特定的宗教含义。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象牙。
金沙遗址的象牙遗迹分布于祭祀活动场所中,从已发现的60多处与祭祀有关的遗存来看,金沙人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使用象牙的数量都有较大的差别。第一阶段(约公元前1400年-前1100年),仅有少量象牙使用。在第二阶段(约公元前1100年-前950年),象牙被大量使用。在第三阶段(约公元前950年—前550年),祭祀使用的象牙数量骤减。因此,古蜀人很可能最初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将象牙埋在河滩上,上面用土进行覆盖,下次祭祀仪式之后又将象牙掩埋,如此循环往复,约持续了近千年。
相关专家经过分析表示,古蜀人用象牙祭祀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最盛大的是将若干整支象牙有序地铺陈在用于专门瘗埋祭祀典礼用品的最上层,其下为金、铜、玉器等物。此外,他们有时还将象牙切成一块一块的薄片一起掩埋。这种现象意味着,古蜀的象牙祭祀,不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有着固定的、程序化的规则和定制。
关于金沙先民使用象牙祭祀的方式,在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平行四边形玉璋上也得到了证明。这件器物两面分别用极浅的线条刻画出了两组对称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云雷纹、四条平行线纹构成。人像头戴高冠,高鼻、立眼、阔口、方耳、方颐,身着长袍,双膝着地,肩上扛着一个弯弯的东西,以左手持握。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观察,这个弯弯的东西,一头粗,一头尖,推测应是一根完整的象牙。该人像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他戴着面具,肩扛象牙,以跪祭的形式将其奉献给神灵。肩扛象牙人像图案的发现,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金沙时期的巫师们肩扛着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一个场景,为我们记录下了象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
记者:2019年,四川省印发《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体系等发展目标,关于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写进了该方案。在此背景下,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在保护研究、展馆陈列等方面有哪些合作,今后会如何共同推进古蜀文明遗址的保护和发展?
王方:基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在金沙遗址发现、发掘之初,金沙遗址博物馆便开启了与三星堆博物馆在古蜀文明遗址申遗、课题合作、学术讲座、联合办展、联合外宣、文创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未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将继续联合三星堆博物馆推进古蜀文明专题展览的全球巡展,计划赴韩国等地举办古蜀文明文物精品展览,以及再次启动国内的巡展。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运用金沙遗址考古研究成果,成立古蜀文明研究金沙中心,立足馆藏文物和遗址本体深入推进对金器、玉器、铜器、象牙等系列学术研究,同时再结合三星堆遗址本次发掘的新发现与新成果展开古蜀文化与周边文化关系的深入研究,两馆携手合作,共同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水平,建立完善古蜀文化传播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创意开发。
来源:《四川政协报》2021年3月26日第4版